(Chp 27) 登山变像的意义
Sermon passage: (Luke 9:28-36) Spoken on: June 9, 2008More sermons from this speaker 更多该讲员的讲道: Rev. Wong Siow Hwee For more of this sermon series 更多关于此讲道系列: The Jesus Creed
Listen to sermon recording with the play button or download with the download link. 您可点播或下载讲道录音。
Sermon based on Chapter 27 of Scot McKnight's Jesus Creed
Passage: Luke 9:28-36
耶 稣登山变像,是耶稣的身份与使命的最终启示。也许大家会以为我说得太夸张了。怎么能将这一件事情含盖耶稣的身份与使命。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在五十一节 后,开始了耶稣往耶路撒冷旅途的描述。旅途中耶稣的教训,比喻和神迹,对于他自己的身份与使命的最终启示不只一次。可是唯一的不同点是,这段经文里,耶稣 没有说话。我们不是凭着耶稣的正面启示,而是靠着剧情的内容来推断。而路加也毫不含糊地把变像的重点带出来。
首先我们来看耶稣的身份。首先 我们看到耶稣祷告的时候,面貌改变,衣服洁白发光。原文里的发光,有好象闪电发光一样的明亮和富震撼力。耶稣的面貌发光使我们联想到摩西在西乃山与神对话 后,也是脸上发光。犹太人就会明白当神的脸光照你,就表示你得到神的喜悦。能照到脸上发光,耶稣与父上帝的亲密度是可想而知。路加更强调耶稣是在祷告的过 程中变像,更显露耶稣与父上帝的关系非比寻常。而衣服发光却带出了另一个层面,那就是耶稣的神圣性。因为犹太人的文学里,天使或其他属天的活物常是穿着发 亮的白袍。不过耶稣发亮的程度却更为突出,层次更高,好象闪电发光一样。第三十节和合本的翻译是“忽然”,原文里没有这个字,翻译的人是想带出事件的奇特 性,强调摩西与以利亚出现的爆发性。原文是什么呢?普通的翻译是“看哪!”门徒都在睡觉,路加在叫谁看呢?是的,路加是叫读者看,而且是注意看。所以看 哪!摩西与以利亚在荣光里显现。路加还怕读者没看,当门徒醒过来,看见的正是耶稣的荣光。可想而知,这是何等的荣光。不只带出了耶稣的神圣,也表达了他与 神的亲密。
我们当中一定有人会问,为什么是摩西和以利亚出现?学者的意见不少,各有各的道理。学者却有两个共同点:第一是耶稣的身份是超越 了摩西和以利亚。以摩西和以利亚在犹太人眼中的地位,耶稣的身份的尊荣是非同凡想的。第二耶稣变像证实了,他不是摩西也不是以利亚。你可能会以为这是废 话。可是这次的经验解决了耶稣在十八节的问题,也解决了希律王在第匕节的困惑。耶稣不是摩西以利亚,他的身份超越了他们。
(Lk 9:18-20)
18 Once when Jesus was praying in private and his disciples were with him, he asked them, "Who do the crowds say I am?"
19 They replied, "Some say John the Baptist; others say Elijah; and still others, that one of the prophets of long ago has come back to life."
20 "But what about you?" he asked. "Who do you say I am?" Peter answered, "The Christ of God."
众 人有的说耶稣是施洗约翰,有的说他是以利亚,有的说他是古时的一个先知。其实他们也不完全错。耶稣的确有点象。可是,他象是象,却又不是。众人的猜测就好 象瞎子摸象,只有一小部分,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神在这里的启示却不是如此。耶稣道成肉身是神自己的最终启示,而登山变像则是耶稣的身价与使命的最终启 示。不过神的启示并不意味着人的了解。相反的,我们从犹太人和门徒的反应里往往都是看到误解与混淆。
彼得,约翰,雅各三个人可说是耶稣门徒 中最有长进的,与他也最亲密。彼得更在二十节那里认出耶稣是基督,可说是门徒中的榜样,交出了问题的模范答案。所以耶稣上山祷告就特地带他们一起去。可是 他们毕竟是血肉之躯,耶稣祷告他们睡觉。醒来时,看见荣光中摩西和以利亚正要离去。彼得连忙说:夫子,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 西,一座为以利亚”。你们说,这句话说的好不好?这可是模范使徒彼得说的。老实说,这句话糟透了。没有人懂他在说什么。路加还特别强调,彼得不知道所说的 是什么。连他自己也不知道!马可很可能是替彼得写福音书,马可的记载是门徒甚是惧怕,彼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马太也不知道他说什么,连评语也没写。老实 说,我也不知道。
可是摩西和以利亚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带出了他的使命。因为在这里,也只有路加一个记载,他们在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 路撒冷将要成就的事。在这里“去世”是和合本的翻译。原文的普通翻译是离开或离去。当犹太人看到听到这两个字一定会联想到出埃及记。的确耶稣在耶路撒冷所 要成就的,不只是“去世”这么简单。他所要行的是一个新的出埃及记。他要建立神的国度,建立一个新的耶路撒冷,是一群新的子民。就好象摩西把以色列人从被 奴中拯救出来,耶稣也同样把天国的子民从罪恶的枷锁里释放出来。以赛亚先知尤其把以色列国的复兴视为第二次出埃及。(Isa 43:16)16 This is what the LORD says--he who made a way through the sea, a path through the mighty waters, 他在四十三章十六节里:“耶和华在沧海中开道,在大水中开路”充份的描绘了这一点。所以耶稣和摩西以利亚淡的话题便是他整个在世上使命的中心点。而耶稣在 这变像的当儿,谈沦耶路撒冷的事,更把他的受难和将来的荣耀结合得天衣无缝。同时也把耶稣的身份与使命的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
(2Pe 1:16-18)
16 We did not follow cleverly invented stories when we told you about the power and coming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but we were eyewitnesses of his majesty.
17 For he received honor and glory from God the Father when the voice came to him from the Majestic Glory, saying, "This is my Son, whom I love; with him I am well pleased."
18 We ourselves heard this voice that came from heaven when we were with him on the sacred mountain.
弟 兄姐妹,可别小看了彼得在这里所做的见证。这个见证非同小可。其中有两个重点。第一,父上帝从极大荣光之中显现。你可能说,没有啦,只是一朵云彩而已。可 是在出埃及记十九章我们看到,神在云彩里显现,是他最真实最亲密的同在。第九节,耶和华对摩西说:我要在密云中临到你那里,叫百姓在我与你说话的时候可以 听见,也可以永远信你了。可以这么说,云彩越浓,神的同在越具体真实。第二,父上帝所说的话:“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重复了耶稣受洗后,天开了 神所说的话。这是把诗篇第二篇第匕节神所拣选的君王,那受膏者,和以赛亚书四十二章一节耶和华喜悦的仆人,两者结合在一起。这可是对耶稣的身份和使命,最 大的应证,最确实的认可。彼得的见证,是神以最真实的显现说出了他最具鉴定性的话语。对彼得所传讲的福音,可以说是铁证如山。
Contact Lens
The teenager lost a contact lens while playing basketball in his driveway. After a fruitless search, he told his mother the lens was nowhere to be found. Undaunted, she went outside and in a few minutes returned with the lens in her hand. "I really looked hard for that, Mom,? said the youth. "How'd you manage to find it"? "We weren't looking for the same thing,? she replied. "You were looking for a small piece of plastic. I was looking for $150.?
Ohio Motorist (AAA)
这也就是今天所要分享的:要听耶稣。这原文的语 气不只是要听,而且是一定要听,非听不可。原来在犹太人的观念里,听比看更重要。在旧约里,世人不能以肉眼看见神。不过众先知都呼吁百姓一定要听。而听也 就意味着以顺服来行出神的道。来到新约,听更是门徒的象征,因为耶稣就是道,新约的信息就是福音,而福音的中心点就是耶稣。他不是一般的先知,是神的儿 子,他所拣选的。所以耶稣什么样子不重要,什么打扮也不重要,唯有听他的道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