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底线
Sermon passage: (Deuteronomy 23:19-24:7) Spoken on: October 20, 2013More sermons from this speaker 更多该讲员的讲道: Rev. Wong Siow Hwee For more of this sermon series 更多关于此讲道系列: Deuteronomy
Listen to sermon recording with the play button or download with the download link. 您可点播或下载讲道录音。
申命记第23章:19节-24章7节
你可能听过这句话,“生意就是生意”(business is business)说这样的话是要表达,做生意的用意就是要赚钱,而不论是私人感情或感受都不可以阻止这点。你同意吗?我想,你如果街上随便问一个人,各个都会有各自的看法。有的会说,赚钱不是全部。做生意,对社会,对员工,对环境,都是有责任的。当然,赚钱是重要的,但决不是不择手段。有的可能会觉得关心这些太理想化了。你不懂在外是个狗咬狗的世界吗?也许这就是家族生意“富不过三代”的原因。当你感情用事,就失去做生意的焦点。而做生意终究是为了赚钱。
我是读工商管理的,所以也能体会两方面的理念。做生意总要衡量总总考量,而清楚认知你的优先考量是必要的。当然,每个人的优先考量可能会有偏差。这道不是我最担心的。我比较担心的,是一种生意是生意,生活是私人生活的观点。我害怕的,是以为你在职场上可以是心狠手辣的角色,而工作以外又可以是不同角色的想法。这是我真正不能接受的。生意固然是生意。但生命中许多部分也可以就像生意一样。比如你如何处理你与其他人的往来与交易?你怎么处理竞争与纷争?你怎么处理你资源的需求与供应?特别是你的时间?而我想主张的是经营你的生命其实才是你最主要的生意。所以,你决不可能有一套做生意的哲学,而不料到这样的哲学会影响你的生命。那才是天真。所以,今天的信息就以这为起点。我们要谈生意,我们要谈人生。我们要怎么经营我们的生命?我们主要的考量又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来看生命中的好几个情景。然后,我才分享我的个人反思。
让我们来看第一个情景。23:19 “你借给你弟兄的,或是钱财或是粮食,无论什么可生利的物,都不可取利。 20 借给外邦人可以取利,只是借给你弟兄不可取利。这样,耶和华你神必在你所去得为业的地上和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于你。
第一个情景可能有点陌生,毕竟贷款与利息已经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都有从银行存款收利息,而为房屋贷款,汽车贷款还利息。不过,这样的商业交易在古时候以色列老百姓的生活是不寻常的,除非你是与外帮人有交易的商人。所以,这里是指借钱来帮助有需要的人。这里的禁忌主要是针对高利贷。收利息就是在别人不幸时乘火打劫。用来形容收利息的字眼,字面的意思就是咬一口的意思,像蛇咬伤人一口一样。神祝福那些雪中送炭的人,而决不是那些乘人之危,反咬人一口的人。
第二情景是关乎向神许愿的交易。
21 “你向耶和华你的神许愿,偿还不可迟延,因为耶和华你的神必定向你追讨,你不偿还就有罪。 22 你若不许愿,倒无罪。 23 你嘴里所出的,就是你口中应许甘心所献的,要照你向耶和华你神所许的愿谨守遵行。
许愿跟发誓不同,发誓是关乎见证的诚信。许愿可能是祈求神的祝福,或属灵帮助。而还愿的方式可能是圣殿的献祭或服侍。经文清楚表明没有许愿的必要。但如果是许愿了,那就有还愿的必要。重点不在于还愿的价值,而是在于诚信的价值。既然说得出,就要做得到。
第三情景形容穿过其他人的田园的路人。步行的长途旅途在古时候是很普遍的。所以,当时候的风俗是容许路人穿过田园以缩短旅程。
24 “你进了邻舍的葡萄园,可以随意吃饱了葡萄,只是不可装在器皿中。 25 你进了邻舍站着的禾稼,可以用手摘穗子,只是不可用镰刀割取禾稼。
旅途中,如果你饿了,你可以摘果子来充饥。但你却不可以收割食物,因为收成是属于农夫的。这个简单的条例即帮助有需要的人,也保护地主的产业权利。
下一个情景比较复杂。
24:1 “人若娶妻以后,见她有什么不合理的事,不喜悦她,就可以写休书交在她手中,打发她离开夫家。 2 妇人离开夫家以后,可以去嫁别人。 3 后夫若恨恶她,写休书交在她手中,打发她离开夫家,或是娶她为妻的后夫死了, 4 打发她去的前夫不可在妇人玷污之后再娶她为妻,因为这是耶和华所憎恶的。不可使耶和华你神所赐为业之地被玷污了。
之后的犹太律法就以这四节来定下他们的离婚法。但仔细看,此四节意不在支持或反对离婚。他只不过略略地描述一个公认的离婚过程,因为用意其实是要提到重婚。也许因为如此,论到离婚,8 耶稣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所以许你们休妻。 耶稣的意思是摩西只不过是接受现实,只要有婚姻的存在,就难免有离婚的存在。这里所谓的通融,只不过是实际考量的程序。再者,经文的重点还不真是处理重婚,而是针对前夫前妻重婚的特别情景。为什么专禁止这样的重婚?这里众说纷纭,不过我个人觉得比较有说服力的,就是这种情况的重婚,会实质上形成犯奸淫的局面。
所谓的犯奸淫,就是你虽然在一个婚姻中,却与其他人通奸。虽然第一次的离婚是合法的,第二次的离婚也可能是合法的,在重婚听起来也合法。不过,如果这个重婚是回到原来的婚姻,那就等于当初的离婚是无效的。而既然这场原来的婚姻自始至终没断,那就好比在这个婚姻中,你在中途过程中变成是与别人通奸了。这就是为什么要禁止这样特殊的重婚。就算是一场离婚,那也必须是慎重与正式的看待。不属于你的,你就再也不可以拿。
下一个情景是关于服兵役的事。
5 “新娶妻之人不可从军出征,也不可托他办理什么公事,可以在家清闲一年,使他所娶的妻快活。
这个律法不是为了那个男人,而是顾念他的妻子。一个丈夫的责任就是让妻子快活。他若有朝一日战死了,妻子至少还有后代来承受产业。
一个国家没有因为战事而夺取一个妻子幸福的权利。
下一个情景之前的讲道有详细的解说。[1]
6 “不可拿人的全盘磨石或是上磨石做当头,因为这是拿人的命做当头。
古时候每个家庭都需要磨石来磨麦子做食物。
用磨石做当头就等于是要饿死一家人。
最后的情景直截了当。
7 “若遇见人拐带以色列中的一个弟兄,当奴才待他,或是卖了他,那拐带人的就必治死。这样,便将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
这样的处境在古代近东可能很普遍。不管是战俘还是贫困卖身都产生了奴隶阶层。但这对神的子民是不容许的。
当你看完这些种种情景,这都是一些什么该拿,什么不该要的案例。什么是属于你的,而什么是你不可以拥有的。如果你的哲学是生意就是生意,那你也许会质问这些律法,问有何不可?只要事情是合法,那有何不可?我有借钱收利息的权利。有何不可?我有婚姻自由的权利。有何不可?国王有差派任何人作战的权利。有何不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有何不可?债主有债主的权利。有何不可?同样问题:生意就是生意,有何不可?
在此,我要分享一个电影片断,取自许冠文的电影“铁板烧”。[2] 影片中,许冠文饰演一名身无分文的人,带着爷爷,入赘豪门。他私下拿太太的人参给爷爷熬煮来治风湿。电影片断有两幕。第一幕是太太抓到爷爷熬煮人参,便吵了起来。第二幕,是他受够了,将要离家出走。看你是否能看出这两幕的不同。*放电影片段*
这个电影情节对我刻骨铭心,因为我就记得这个“偷的”跟“拿的”的吵架。是偷的还是拿的?第一幕,许冠文说他既然是家庭的成员,那东西是大家的,他有权力拿。太太却说他是空手而来,东西不是他的。拿的就是偷的。到了第二幕,太太要求他留下来,用参汤安抚他。他不喝,说那是偷的。这次,太太就说,不是,不是,那是拿的。言下之意,就是人参也是他的。
这两幕的不同在哪里?真相很明显,不是?第一幕,太太不把丈夫或爷爷当自己人。拿的就是偷的。第二幕,太太当他是一家人。就没有所谓偷的了,什么都是拿的。关系的改变就改变了一切。如今,我们要回答问题。有何不可?生意就是生意,有何不可?答案就是,因为关系不同,所以某些事情可,某些事情千万不可。如今神与以色列立约,他们也因着神,彼此立约,关系就不同了。关系不同,处理事情也就不同了。
你可能觉得贷款的钱是你借的,你可以收利息。但因为借钱的是弟兄,是家人,所收的利息,落井下石,雪上加霜,拿的就变成是偷的。你可能觉得还愿又没人知道,东西现在还是你的。可是你跟神是有关系的,就算是没有人知道,你收回而拿的,那也是偷的。神不真的需要什么,不过,你偷的是你立下的承诺。
同样的,饥饿的路人是拿的,不是偷的,因为你有帮助人,接待人的责任。但他若贪心,想滥用这样的制度,那么拿的就变成偷的。婚姻也是一样。丈夫属于妻子的,妻子属于丈夫的。你迎娶的伴侣若蔑视了婚姻关系的价值,你拿到的婚姻就是偷的。若夺取一个生命,不管是绑架还是饿死一家人,不管是理由多充足多合法,拿到的生命就是偷盗中最极限的行为。偷的还是拿的,不在于是不是纯粹是生意,不在乎你是否是合法途径,只在乎的是神怎么看这个关系。若是为关系好,就不是偷的,而是那所需要的,使我们大家活得更有生命。若是害人,就算你有权力,那拿的也变成偷的。
你应该有听过做生意的底线。所谓的底线就是财政报告中,所有的收入减掉所有的开销,正数就是赚钱,赤字就是亏钱。而这个字就在底线那里。现今我们在形容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公司就会用“双重底线”。[3] 一般的生意要看业绩都会用底线来衡量,而双重底线就会提醒它们也要衡量对于社会的影响与冲击。环保组织更扩大了底线的定义,主张三重底线,也包含了衡量对于环境的考量。[4] 这三重底线统称“盈利,社会,地球”。
作为神的子民,我们更要顾虑到第四条底线,神的底线。在神眼里,我们因为他的约我们是一家人,以一家人彼此对待。做生意,可能我们关心自己的利益,争取我们的权力。但我们的生意也是神的生意。而神的旨意是我们不单为自己而活,也为彼此而活。我们讲台上讲解申命记一段时间,不知道你听进去多少。我们花一段时间反省生命要如何改变。我们要怎么做,怎么鼓励我们的群体改变。然后就到神面前许愿吧。
[1] http://www.jubilee.org.sg/sermons/?sermon_id=495
[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LtFk_zvkGw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Double_bottom_line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iple_bottom_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