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教会事务
Sermon passage: (2 Corinthians 2:5-11) Spoken on: August 23, 2010More sermons from this speaker 更多该讲员的讲道: Rev. Wong Siow Hwee For more of this sermon series 更多关于此讲道系列: 2 Corinthians
Listen to sermon recording with the play button or download with the download link. 您可点播或下载讲道录音。
哥林多后书2:5-11的讲道
要了解今天这段经文,我们就要了解这段经文的背景。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在写完哥林多前书几年后,发生了大事。一些从犹太地来的假教师侵入教会。他们企图分裂群体,远离保罗的真道。为了此事,保罗特别探访哥林多教会,企图解决此事。哪知道,保罗此行无功而返。哥林多教会拒绝他的劝勉。保罗因此伤心欲绝。他本来答应他们要再次回去。可是,为了避免更大的伤害,他语重心长地写信。这是一封严厉的信,如今已经失传了。保罗希望可以用这信来挽回他们。这封严厉的信果然奏效。提多把好消息带给保罗。保罗就用我们现在有的哥林多后书来继续鼓励他们。
在这纷纷扰扰的期间,显然有人得罪了保罗。可能此人对保罗不满,言语还是行为上让保罗到访的时候忧愁。保罗在那封严厉的信很可能有提及此人。众人也许因为保罗的劝勉就责罚他。保罗想必是知道这人已经悔过。所以在哥林多后书这段经文,提醒大家也要赦免他,停止他们的责罚。这就是故事的经过。
我相信我们可以从这段经文里学习一些重要的观念,好叫我们在处理教会的事情上更有智慧。首先,我们在处理教会纪律的事情上,要小心“替天行道”的心态。什么是“替天行道”的心态?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他如果自己不是当事人,不是直接的受害者,那么他在处理案件的时候,他必定是秉公办理。他因为没有利害关系,所以他的判决一定是大公无私的。他参与审理案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替天行道”。我在教会里有时会碰到这样的人。“晓晖牧师,这件事要处理,或这件事要改。我跟你讲不是因为我自己,我其实本身很随便。不过,我是为其他人,或者某某当事人,来讨回公道。我只是在反映其他人的意见。”弟兄姐妹,这就是“替天行道”的心态。这人把自己处于中立者的角度。他觉得这样做,他就没有徇私的嫌疑。所以,他的看法和判决都是客观和公平的。
对于这种“替天行道”的心态,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此人不单是叫保罗忧愁,他的行动其实是叫众人都有几分忧愁。保罗这样提醒哥林多教会,是要让他们醒觉,他们其实并不是中立者。在实行判决和处分的时候,他们其实也是带着受害者的心态,因为他们本身也有几分忧愁。当然,他们的确不是直接的当事人。受害的程度跟保罗比是不一样的。所以,保罗强调“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保罗之所以如此提醒他们,是让他们明白,他们并不是纯粹替天行道,他们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行道”。哥林多教会也许会抗议。“没有,我们并没有忧愁。我们是为保罗你打抱不平。”你们可能也有同样的争议。“我只是在帮忙解决问题。我并不是受害人。为什么说我也有几分忧愁呢?”不过,让我们扪心自问。真是这样单纯吗?作为教会的一分子,你真的可以完全中立,情感上无动于衷吗?我觉得一个彻底的旁观者,一个完全心如止水的中立者,是不可能,也不健康的。你有没有想过?众人这么多,为什么是你来打抱不平?为什么是你来追根究底?为什么是你来替天行道?那是因为你在乎这样的事。因为你在乎,因为你有情感上的牵动,所以你才会参与其中,主持公道。因为你在乎,正如哥林多教会在乎保罗的事,所以虽然不是当事人,也难免会有几分忧愁。
揭发这“替天行道”的心态并不是坏事。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在处理事务上不可能毫无情绪。我们也坦然接受在审理案件的时候,我们难免被当事人所影响。我们是带着本身的感情投入判决的执行。可是,这并不是坏事。毕竟,教会是一家人。一家人里面的纠纷,没有人是局外人。我们是因为我们在乎,所以才会牵扯进去。虽然我们不是成为完全的中立者,可是这不是坏事。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我们自己的确有这样微妙的心理。我们明白,除了当事人,我们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我们也有那几分忧愁。我们如果如今明白,我们就可以小心提防自己的情绪。我们不是单纯的替天行道,我们也是感情受一点伤害的人。我们如果明白,如果小心,那我们的行动也会比较仁慈。我们不再是铁面判官。我们是为大家好的关心会友。
第二,我们要小心“对事不对人”的心态。“对事不对人”本来是很好的原则。我们要针对事情来处理,而不是针对人,作人身攻击。可是,在教会的事务,人和事真的可以分得这么清楚吗?在教会,我很怕有些人自认自己是“对事不对人”。所以,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特别绝情,特别公事公办。他们以为只要事事讲究原则,讲究正确的行政程序,那么他们就是“对事不对人”。既然是对事不对人,所以事情就可以干脆利落,手法就可以快捷彻底。可是,我要再问,在教会的事务,人和事真的可以分得这么清楚吗?不可能。所以,当这些人“对事不对人”处理事情的时候,他们没有发现,他们其实是对事也对人。当他们在依法行事的时候,其实他们是心狠手辣。他们以为他们是在办事情,其实他们不明白,他们其实也是在针对人。教会的事往往莫过于是人的事。因而,纯粹的“对事不对人”只是自欺欺人的假象。人和事是不容易分开的。
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他们责罚此人是对的。不过,责罚够了,“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忧愁太过,甚至沉沦了。”因为,他们面对的不单是事,也是人。过分的责罚会带来反效果。特别是如果他们不注意自己时带着情绪“替天行道”,那就很容易做得过分,过火。如果,他们了解他们处理的不单是事,也是人,那就会考虑到人的脆弱。在适当的时候,以赦免代替处罚,以安慰代替谴责。那就更能得到改变此人的效果。保罗说:“所以我劝你们,要向他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来。”为什么说是“坚定不移的爱心”?意思就是,这爱心一直都存在那里,没有改变。这就把“人”的层面,完全表达出来。他们是在处理事,不过他们也是在处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起初为什么要责罚他?那是因为爱。所以,要用纪律是他归回正道。如今为什么要赦免他?同样是因为爱。所以,要在他回头的时候,用怜悯来鼓励他。
破除“对事不对人”的假象不是坏事。我们承认在教会的事情上,人和事是分不开的。各样的决定都包含影响人的层面。而在教会,对彼此兄弟姐妹,我们只有一个不变的原则。那就是爱。所以,在教会的事奉,特别是在调解纠纷,维持纪律的时候,让我们记得每件事的背后是一个人或一群人。让我们以爱来处理,以爱来平衡自己,以爱来做出发点。如果人人不止是得到爱的管束,也得到爱的滋润,那就不会跌到,不会彼此伤害。
最后,我们要小心“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心态。什么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古时,传令的时候常常在信笺上插上某种动物的羽毛作为标记,数目越多表示事件越紧急。鸡毛只有点缀的效果,不是令牌本身。令箭则是旧时军中发令所用的小旗,他代表将帅的权利,可以用来指挥大军。所以,两者所赋予的权限相差甚远。“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意思就是:你所做的事超越了你自己所拥有的权限。哥林多教会是有执行纪律的责任。不过,他们的属灵领袖是保罗。是保罗赋予给他们这个责任。保罗有判断的权利,而哥林多教会有的是顺服的权利。可是,保罗也很清楚,他不是主人。教会的主人是耶稣。所以,他说“你们赦免谁,我也赦免谁,我若有所赦免的,是在基督面前为你们赦免的。”保罗的赦免让哥林多教会能够赦免,然而保罗本身的赦免是因为耶稣基督的赦免。我们如果清楚我们的主权是在耶稣基督那里,我们就不会责罚超过我们的权限。不会拿着鸡毛当令箭。
这就是撒旦的诡计。他误导我们自作聪明,自以为是。上帝给我们尊贵的职责,但也很清楚的表明我们的权限。但如果我们想要自己做最大的主人,我们就忘记了自己。我们要小心自己的鸡毛不是令箭。我们有爱人的权利。我们可以责罚,可以赦免。可是,我们要清楚,真正的生杀权在我们教会的主人耶稣基督那里。
也许你会问,我还年轻,也不是教会的领袖。这些观念跟我有什么关系?“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不但是书,神学也是一样。只有当事情来到你面前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你的预备根本不够。我们应该如何了解自己?我应当如何看待别人?教会和教会的主人耶稣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神学观念,你从现在就要慢慢培养。希望到了时候,你就不会以为自己在替天行道。以为自己可以对事不对人。结果反而拿着鸡毛当令箭。听了这段经文,我们了解我们执法人是人,我们处理的也是人。而我们的权限从耶稣而来。希望到了时候,我们是柔和谦卑地处理事情。我们的心是善良,充满爱的心。